
知識文章推薦
文章類別
文章類別
2025-02-06
青少年焦慮症的上升趨勢
行為科學家們想要了解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。在2019年,他們揭示了為期3年研究的震驚結果。研究追蹤了6,595名青少年及其社交媒體的使用情況,發現每天在社交媒體上花費超過3小時的青少年,患有心理健康問題(包括焦慮)的可能性是其他青少年的兩倍。
這些青少年更有可能:
• 經歷憂鬱症
• 有自我傷害和自殺的念頭
• 持續不斷擔心學校的事情而出現拒學念頭
• 對自身外貌感到不滿
• 飲食失調
• 與同齡人社交時遇到困難
約翰·海特博士(Dr. John Haidt),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以及暢銷書《失控的焦慮世代》作家,將這一趨勢稱為心理疾病的流行病。
海特博士將這上升的焦慮趨勢歸因於手機使用的增加。2010年iphone 4推出,它是第一款擁有雙鏡頭,這年也是青少年大規模將翻蓋手機換成智慧手機的時期。
然後,在2012年,Facebook和Instagram的每日活躍使用者出現了巨大的增長。這也是第一年,許多女孩和男孩每天花數小時發布自己的照片,並瀏覽數百張經過精心編輯的同齡人或陌生人的照片。
然後,在2020年,新冠疫情爆發,全球實施隔離政策,青少年、兒童在室內的時間越來越長,大幅增加了他們在社交媒體上花費的時間。
如今,平均每個青少年(8-15歲)每天在社交媒體上花費3.5小時,因而導致焦慮急劇上升。孩子們在社交媒體上花費的時間越長,他們經歷的焦慮症狀就越多,而女孩往往面臨更多挑戰。
根據發表在兒科期刊《JAMA Pediatrics》上的29項科學研究的觀察,現在每5名兒童中就有1名(全球青少年的20.5%)面臨焦慮症狀的困擾。
而這個數字仍持續上升……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估計,所有兒童中有1/3的人會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會經歷焦慮症。
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,現在「正常」的健康兒童所承受的焦慮程度,比 1950 年代(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)住院的精神病患還要高。但社交媒體只是導致這場心理疾病流行的其中一個因素。
對許多人來說,如今的青少年生活就像是一份耗人的全職工作。包括做作業、管理社交媒體形象、擔心未來工作、氣候變化、戰爭、性別歧視等等。來自手機、人際關係、以及當今社會的種種壓力,使得我們的孩子們內心感到如同一座座即將爆發的小火山。
焦慮不斷累積,而他們卻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些感受……
有時,這些情緒會以自我傷害和其他不健康的行為爆發出來。
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。
尤其科技不會消失。
它將持續存在。
焦慮也是如此。
良好的感覺調節和自我調節能力,是學習、工作和維持健康人際關係的基礎。
感覺調節是指大腦處理感覺訊息並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,使我們得以過濾不相關的刺激,並專注於重要的刺激。感覺調節有困難的人,可能會對感覺刺激反應過低或反應過度。對感覺刺激反應過低,可能會出現尋找刺激、衝動,或沒精神、反應慢、被動退縮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等行為表現。對感覺刺激反應過度,則可能會出現敏感、易怒、緊張、缺乏安全感、逃避、難以集中注意力、睡眠品質差等行為表現。
自我調節是指我們能管理自己的思想、情緒和行為並以目標導向的方式行事的能力,它涉及一個人是否能夠抑制衝動、使用策略調整激動的情緒並冷靜下來、專注於手邊任務,以及與他人好好相處。
面對動盪的社會氛圍、不會消失的科技,維持良好的感覺調節和自我調節能力
才能幫助青少年更有效地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。
啟悅的課程以由下而上的介入方式,透過身體接收到的感覺刺激,安定神經系統,來改善基礎的感覺調節和自我調節能力,進而提升睡眠品質、情緒管理能力、抗壓力和專注力,以及更高階的學習能力、工作效率和人際互動能力。
#青少年 #焦慮 #情緒 #拒學 #人際 #失控的焦慮世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