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知識文章推薦
文章類別
文章類別
2025-03-28
迷茫與焦慮的年代:Z世代面對成年延遲的探索與應對策略
不確定的時代已經來臨。在這個時代,成年延遲(不一定是起步晚)已成為常態,很大程度上是因為 Z 世代對未來的樂觀程度不如前幾代人。包括經濟不穩定、社會變革和環境危機等問題。這些挑戰使得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更多的焦慮與迷茫,因此年輕人紛紛退縮。
這一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,但「成年初期」的主題始終如一:身份認同的探索和介於兩者之間的感受。從應對反對和幻滅,到探索獨立性,以下是當今青年人所需的技能,以及父母可以幫助他們應對這些痛點的方法。
原地踏步:如何對抗悲觀主義和反對意見
問: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擺脫「何必努力,反正世界糟透了」的態度?這種心態阻礙了他們大學畢業後的行動,也讓他們不願意對家庭做出貢獻。遊戲是他們唯一感興趣的事情——他們反對我們幾乎所有的想法。
解決方案:探索非退縮
你無法讓孩子認為這個世界並不糟糕。而且,孩子並非唯一認為世界令人沮喪的人。許多Z世代選擇退縮來抗議世界的現狀,主要方式是逃避到虛擬世界中。但是,你可以不帶評判、不帶敵意的方式,探索孩子認為世界糟糕的原因,並協助他們能找到方法參與這個世界。
- 順其自然。 問孩子:「如果世界真的很糟糕,你認為你未來會怎麼樣?你覺得這一切會走向何方?」這不會是一次性的對話,而是持續溝通的過程。你可以定期了解他們的感受和想法,鼓勵他們自由表達擔憂和希望。
- 展現真誠的好奇心。告訴孩子:「你感覺在現今的世界,沒有值得你追求的事物,覺得沒辦法採取行動去完成你想做的事,這對你來說一定非常艱難。」
- 給予信任。避免主動提供建議,或批評孩子令人煩惱的行為(比如整天睡覺、熬夜玩遊戲)。這只會助長他們的對抗心態。
- 時機成熟時進行協商。 大多數年輕人最終會對不參與感到厭倦,這是好事。這為你打開了一扇門,讓你與孩子合作,為他們創造一種方式,既能讓他們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又能為家庭做出貢獻。
- 逐步引導他們談論自己的目標,而不是你的。一旦孩子開始參與協商,重新討論「世界很糟糕」的對話,並加入關於價值觀和抱負的問題。問:
你確實在乎一些事情。將這些價值觀付諸行動後,你可能會發現什麼呢?
你有什麼目標?我們如何幫助您實現這個目標?
什麼吸引你?你能找到什麼既有趣又有回報(又能帶來收入)的事情?
「都是別人的錯」主義:如何培養責任感
問:我的兒子將所有不好的結果,例如錯失工作機會,都歸咎於他人。他看不到自己的責任,也不會思考下次可以做出甚麼調整。我該如何幫助他培養自我意識和成長型思維?
解決方案:找到孩子感興趣的事?
讓孩子對自己的職業和生活負起責任,不是只告訴他要更成熟,而是要激發他內心的動力,讓他主動探索自己的興趣與目標。
分享工作經驗了解孩子的動機
假設孩子因為「討厭」這份新工作而突然辭職。利用你過往的職場經驗與孩子展開對話並試圖了解並從旁協助。
您:你最討厭工作中的哪些部分?
兒子:工作時間不彈性,有些工作內容很無聊。
你:我明白了。看起來這些方面對你來說確實很重要,但你並沒有從這份工作中得到你想學的東西。這份工作有哪些方面是你喜歡的?
兒子:我喜歡有發揮創意和做有變化性的工作。
您:聽起來你很清楚自己對未來工作的期望。你打算如何確保下一份工作能滿足對工作的期望——甚至足以讓你忍受那些枯燥的部分?
你可以將對話引導至多個面向——從孩子如何在工作中應對無聊,到思考如何改進工作流程或專案,或是參與討論或提案會議鼓勵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建議。無論哪種方式,這些方法都將幫助孩子看待問題並思考解決方案。
轉變為「嘗試」心態
指責他人往往是最容易的,也常常發展成防禦機制,用來對抗失敗感,這可能會演變成習得性無助註1和逃避——也就是「我寧願不給自己機會」的心態。盡你所能,教導孩子嘗試、從失敗中學習,然後再次嘗試。可以這樣說:「嗯,也許那樣行不通。我們還可以嘗試什麼?我們隨時都在這裡支持你——當你準備好談談時,請告訴我們。」
幫助還是傷害?如何支持而不溺愛
問:「我兒子總是向我要錢。他快 30 歲了,幾年前搬到其他城市,想在一個小眾行業創業。他在努力開拓市場的同時,也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,但他總是向我尋求經濟援助。我滿足他的要求,因為我不想成為夢想的破壞者。我是在支持他還是溺愛他?」
解決方案:有界限地支持,不要過度介入
養育年輕成年人最艱鉅但也是最關鍵之一,就是要知道何時及如何退一步。年輕人需要磨練才能學會如何解決問題。全然地幫助他們不會帶來任何好處。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找自己的出路,如果看到孩子遇到你可預期的困難,你的任務就是控制你的焦慮。請記住,你養育的是一個成年人,而不是一個孩子或青少年,他們迫切地想要自己解決問題。
當然,支持他們追求夢想並給予他們機會是一件好事——只要你已告知你的期望和限制。考慮一下到目前為止已為兒子提供了多少,以及你還願意提供多少(如果有的話)。並討論他該如何量入為出。
成年到底是什麼?
Q:我20歲的孩子似乎離成年還很遙遠。我在他們這個年紀時成熟多了。是我的孩子停滯不前,還是我對他們太嚴格了?
解決方案:退一步思考
成年的形象已出現很大變化。在你25歲左右,人們期望你已經完成學業和/或確立職業方向、經濟獨立、找到伴侶並成為父母。如今,這個過程會持續到30幾歲。而且,身為父母的我們要記住,後疫情時代對於年輕人來說更加艱難,他們因為上線上課程,面臨較大的能力差距。
這是否與你有關?你的偏見和假設可能更難客觀地看待孩子及其處境。問問自己:
- 「孩子的經歷與我當時經歷有何不同?」
- 「我是否需要給予他們比我所得到更多父母的指引?」
- 「我是否有把孩子看作是成年人?」
- 「如果孩子表現不佳,我是否會批判自己——或他們?」
- 「這種延遲成長的現象是自我探索,還是自我放縱呢?」
如果孩子尚未展開成年之路,他們需要你的指引來處理問題(但不要解決問題)。若孩子無法制定或實現目標等,也可能是因為執行功能註2困難。改善認知行為將有助於執行困難,它可以讓孩子學習如何處理壓力、拖延症和負面想法,提升孩子的執行功能和生活技能。這樣的方式將有助於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涯發展基礎,並為他們的獨立奠定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