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eloader
Background image

知識文章推薦

文章類別

黃醫師專欄

2025-01-09

社會關懷Social interest — 身心安頓(5)

[壹]「個體心理學」簡介

20世紀初,佛洛伊德(Freud)的「精神分析學派」盛行於世,但是他的同儕阿德勒(Alfred Adler),不同意佛洛伊德的生物本能命定論,而脫離精神分析學派,於1912年在維也納另行創立「個體心理學派」(Individual Psychology)。

個體心理學派認為:

人生來有所不足,因而有自卑感,但是自卑感是會激勵我們,產生努力追求卓越的動力。

阿德勒學派承認: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,雖會限制我們選擇和創造的能力,但是個人還是可以塑造自己獨特的個性(personality ),和人生藍圖(style of life),而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。故該學派十分看重個人的再教育,和社會的重塑。

個人心理學派,雖然名為「個人」,實則強調的卻是在「社會」架構下的人,因此,阿德勒最膾炙人口的學說,無非是「社會關懷」和團體感。

[貳]「社會關懷」與「團體感」簡介

阿德勒的「社會關懷」(social interest) ,意思是:

  1. 真誠關懷他人的利益;
  2. 同理他人的感受;
  3. 作為團體的一份子;
  4. 極思貢獻己力,為美好明天而努力。

阿德勒 直指「社會關懷」乃是心理健康的指標。

有發展出「社會關懷」的人,會朝向健康、對社會有益的生活而努力。他會和人分享、合作,相互尊重,盡力貢獻。「自卑感」和「疏離感」於焉消除。

而且,人類是根植於社會的,人會渴望有「團體感」(Community feeling),體現四海一家,建設大同世界的心願。

人們的幸福和成功也來自於和社會的連結;若缺乏團體感,也就缺乏安全感、價值感、和被接納感,乃至於焦慮不安。

惟當人們與他人連結為一體時,我們才會有勇氣,面對人生的許多困難。

阿德勒還教導人們要掌握人生三大基本課題:

  1. 在社會上,要發展友誼;
  2. 在婚姻愛情方面,要建立親密關係;
  3. 工作職業上,要貢獻社會。

他的學派門生,後來還加上:

  1. 要能接受自我,善於自處;
  2. 要發展靈性,例如人生的意義和目標,價值觀,以及和宇宙的關係。

這些基本課題,如果發展得不好,人便容易有心理問題。而「個體心理學」心理治療的目標,便在於協助人們調整「人生藍圖」,掌握「人生課題」。

[參]「社會關懷」的好榜樣

包括我在內,戰後嬰兒潮的世代,正面臨退休的時候。

接下來,要怎麼走?

「我的人生期待於我做些什麼呢?」(What life expected from us?)

以下有四個好榜樣:

1. 最近陳文茜的啄木鳥系列,訪問了嚴長壽先生,他說:「退休後當志工的16年,才是我人生的精華。」

嚴先生退休以後,在台東創立了公益平台基金會,發展教育、文化、藝術等等,卓然有成。真是好榜樣!

2. 我在台東體育場學太極拳的老師,許福雄老師,年輕時曾得台北太極拳比賽的冠軍;在大陸經商時,再度拜師精進。他退休以後,每天在台東體育場,熱心免費教陳氏太極拳,成績斐然。老師謙虛地說:「我只希望盡一己之力,能對社會有一點點貢獻。」

3. 不是要有才華,才能做社會關懷,就舉內人為例吧!我們住在美國加州蒙特利公園市時,某天中午她不睡午覺,拿個垃圾袋去附近環境撿垃圾。我說這裡又不是我的家園,何必這麼熱心?

她說:「美國政府對我好,讓我免費上英文課;基於感恩,我略盡綿薄之力而已。」

記得阿德勒曾說:有社會關懷的人,才是心理健康的。所以做淨山、淨海、無國界醫師、慈濟環保志工、和一般機構的志工,乃是心理健康、值得我們學習的。(註:自家生活要先顧好。)

4. 我在台東聖母醫院安寧病房,曾經見過54歲的癌末張女士,住院時,招呼隔壁床的印尼傭,教她講國語。聽說張女士住院前,還會清潔居家附近的巷道;住院後則自掏腰包,請鄰居的腦性麻痺孩子做。我問她為何如此熱心?她說:「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有用的人。」

[肆][社會關懷]情 幫助了我

我在台大讀大一時,十分艱苦,我不是來自一流名校,沒有學長,也沒有同伴。第一天上課,找不到動物實驗室,誤闖到女生第五宿舍。上微積分的課聽不懂;讀動物學的原文書,不知道要用醫學字典來查,查不到的生字,讓我著急得快要哭出來。而且因為孤獨,感到羞愧;因為羞愧,而焦慮不安,憂鬱了一整年。

到了大二時,我決定不要讓大一新生遭遇到類似我的痛苦,於是常常跑僑生宿舍,聯絡輔導新生。奇怪!當注意力放在幫助他人,而不是專注在自己的問題時,自己的困境反而紓解,心境開朗了。

[伍]結語

我很喜歡「社會關懷」含意的前兩句:「真誠關懷,同理他人」。但是當今時代的人際溝通,表面上似乎很熱絡,人們花很多時間在手機和Line上面。雖然Line的連結快速、便利、廣泛,但一般人除了分享好的資訊之外,多半是借花獻佛,截取圖片而已,很少片言隻字,真誠問候,或分享近照與自己的心得感受。

人與人的連結,真誠關懷,可以消除孤獨感和疏離感;可以鼓舞人心面對困難;並且散播人間的溫暖;共創美好的明天。

讓我們共同發展社會關懷吧!利己利人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~全文完

2024年10月1日

Icon

回上頁

分享文章

啟悅KEEP JOY 重啟心靈深處的喜悅

啟悅青少年與成人服務,由擁業界感統教母之稱的吳端文老師,以50年豐富經驗結合國外最新預防醫學的技術,精準為您規劃專屬且適切的課程,幫助您提升自我理解以及適應挑戰與環境的因應彈性與思維,進而提高生活品質與幸福感。

啟悅職能治療所

Icon

週二至周四 12:30~21:30
週五 11:30~20:30
週六 9:30~18:30

Icon

(02) 2369-5018

Icon

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37號11樓

Icon

info@keepjoy.com.tw

追蹤我們

預約諮詢

© 2024 KEEP JOY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