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eloader
Background image

知識文章推薦

文章類別

黃醫師專欄

2025-01-09

做濫好人易心力交瘁~簡介Codependent—身心安頓(6)

 [壹]前言

在身心安頓(5),我們鼓勵要有「社會關懷」,參與公益活動,才是心理健康。但是有個但書,我們要先照顧好自己,不要陷入codependent 的陷阱。

Codependent 是過度熱心助人,常常犧牲自己,卻帶來許多壓力的一種人格特質。

我在板橋開診所的時候,有位做白班的護士蔡小姐,工作認真,很有愛心。有一回傍晚6:00下班時,她看到晚班的小姐拎著晚餐袋進來,便留下來幫忙她擦玻璃、打掃。

「這不是妳份內的工作,妳為什麼要這樣做呢?」我問。

「我希望晚班的小姐快點做完清理工作,上班(6:30)前好好吃個晚飯。」

「可是妳也有另一個晚班要上,妳也要好好吃個飯啊!」「妳這樣熱心助人,卻犧牲自己的行為,我是不會鼓勵稱讚的。」

「奇怪!我在別的診所這樣做,一向都得到好評和讚揚的啊!」

「那是因為多個人手幫忙,對他們有利,當然好;但是妳輕忽自己、額外付出,這樣做並不是幫助自己成長,那是不健康的行為。」

她困惑了,很難想得通?

我用心調教她要「愛自己」,兩年後,終於有一天。她說:

「哈哈!我今天發現我可以吃第二枝冰棒而不會有罪惡感!我一向吃好東西,也要買一份給家人或同事,而且自己不敢多吃。」

多麼可憐啊!對自己好一點都會有愧疚感!

[貳]Codependent

(濫好人)簡介

二十世紀80年代,美國的心理學界,逐漸浮現出一個新的字眼:codependent。

他們發現很多的酒癮、毒癮患者,情緒不穩、生活紊亂,無法正常過日子,需要依賴他人照顧才能苟延殘喘,成為 dependent(依賴者)。

而照顧依賴者的多半是其配偶或子女,她(他)們常常具有喜歡幫助別人,卻輕忽自己的人格特質。稱為 Codependent(被依賴者)。被依賴者心地善良,熱心助人,雖是好人,卻壓力甚大,心力交瘁,自身難保,並不健康。我又稱之為「濫好人」、「泥菩薩」。

因為 codependent 忽略自己的需要;只專注他人,喜歡被別人依賴,需要被人需要,以此肯定自己的價值感。甚至也會掌控別人、依賴別人。

Dependent 和 codependent 兩者共生,互相依賴的行為模式很難打破,稱為 Codependency(互相依賴症),雖曰「症」,但精神醫學界,還未認定它是一種疾病,只是不健康的人際關係。

[參]Codependent (濫好人)的成因探討

再以蔡小姐為例子吧!她從小,父母親離異,送給祖父母撫養,而祖父母同時也養育姑姑的小孩。姑姑的小孩在田埂上玩累了睡著,祖父母會來抱回家,而蔡小妹卻是有差別待遇,得不到好臉色和疼愛,因為一個是有給錢的,一個是自己來的。

蔡小妹也很識相,學會察言觀色,做牛做馬,勤奮做家事,為了討好別人,博得「青睞」,為了減少挨打挨罵。

所以蔡小姐從小的人格發展,是缺少愛的滋養,是被輕忽、被扭曲的。

《Breaking Free of the Co Dependency Trap 擺脫互相依賴症的陷阱》 ㄧ書的作者是兩夫妻,兩位心理學博士的研究是:

ㄧ、從出生到第6~9個月,是要發展出嬰兒與母親(最好也有父親)的親密「連結」與「信任」;從第一天第一分鐘起便是關鍵。

二、站在第一階段的良好基礎上,18個月到36個月(一歲半到三歲)之間才會有安全感來發展「分離」,去探索世界,發展內在能力,學會分享、合作,表達情緒,處理情緒,而且不依賴他人。

幼年心裡發展不完全的人,便會依賴他人,兩個會依賴人的成年人碰在一起,便會產生「互相依賴」的關係。若要擺脫依賴別人、控制別人,需要自我覺察,繼續自我發展,學習做自己的主人,才能衝破停滯。

[肆]補救之道

其實,很多人多少都有 codependent 的特質。 美國護理學界就發現¼的護理人員有明顯的 codependent 特質。比較嚴重的,當然需要找心理治療師;一般大眾則要能自我察覺,知所警惕 ,乃能改進。茲舉數例:

例一、「奉獻服務」與「照顧自己」要能平衡~

1992年台灣第二屆醫療奉獻獎,有位得獎人無法親臨領獎,因為某日他在缺乏睡眠,忙碌一上午開刀後,中午仍然匆匆趕去偏鄉醫療,以致倦極車禍,英年早逝。留下「早到一分鐘,病人就少受一分鐘痛苦!」的豪情壯語。畢竟人是有限的,若能愛護自己,適度休息,這麼優秀的牧師醫師不是可以多奉獻服務30年嗎?

例二、學習說「不!」維護自己的權益~

有一位值夜班的護士,回應動不動就按緊急召喚鈴的病人說:「我不是你的特別護士,我還有七個病人要照顧,請慎重按鈴。」堅定、合宜地拒絕不當的要求,維護自己的權益,乃是不做 codependent 的好模範!

對於別人的借錢、性騷擾等等,也是要畫訂底線,該堅決強硬就強硬,別讓自己吃虧了。

例三、提倡「合夥關係」

我看到有一位護士小姐被男醫師無理地謾罵,她回答得好:「我不是生來給你罵的!」

的確,醫師、護士、社工等在醫院裡是「合夥關係」(partnership);即使作為「阿長」,按照耶穌的教導,「做領導的,要有僕人的精神。」

社會上的男尊女卑、有勞資雙方、主從階級的文化乃是助長 codependent 的背景因素。人類的進步,是要提倡「合夥關係」,相互尊重與合作的。

例四、「助人者」要尊重「受助者」~

不做「濫好人」,除了要尊重自己之外,還要尊重受幫助的人。有位國際志工到非洲服務,發放物資時親自搬運,外國志工則提醒他要讓受助者出力,鼓勵受幫助的人一起參與,並維護受助者的尊嚴。

慈濟的志工到東南亞救災,用「以工代賑」的方式是十分正確的,讓受助者也出一份自助的力量。「給他一條魚,不如給他一枝釣桿。」

例五、要學習「人所欲,施於人」,不要「己所欲,施於人」~

老姜是住院的癌症病患,他的太太隨侍在側,餵飯添衣,任勞任怨。但是老姜不領情,時常聽到吼聲:「我就是吃不下嘛!」「這麼久了妳還不知道我怕熱嗎?」其實,照顧的人只要尊重地先問一聲「你願意我這樣做嗎?」便可以減少許多的衝突和不悅。

我在病房喜歡拉開窗簾照陽光,拉直患者皺褶的長褲。其實應該要先問:「我替你拉開(直)窗簾(長褲)好嗎?要全開?還是半開?」

甚至倒杯水,最好也要問聲:「放這裡好嗎?還是靠近一點?」

這是尊重對方的「人所欲」,不要一廂情願地隨「我所欲」。

其實,除非對方十分虛弱或是幼兒,不宜「越俎代庖」;而是鼓勵對方「自力自主」。

例六、教孩子負責任、不依賴,才是成長~

我的小孩在學校忘了帶鉛筆盒,打電話給爺爺,爺爺是做牛做馬,隨傳隨到。但是校方認為,要讓孩子嚐到沒帶齊東西的不方便,學會負責整理書包,才是幫助成長。後來禁止家長補送東西,除了藥品之外。這是十分正確的教育觀念!

[伍]結語

不論我們小時候是否受到心理成長發展的阻礙,我們的社會制度、文化教育,其實都是助長「互相依賴症」。譬如男尊女卑、貧富差距、有主從階級、有勞資兩方、依賴醫藥,都缺少尊重合作的「夥伴關係」和自重自愛的精神。

因此我們會容易陷入「濫好人」的陷阱。除非我們覺察並學習:

  1. 愛自己,負責成長。
  2. 照顧自己身心健康。
  3. 自強自立,不依賴菸酒,少用藥物,少依賴人。
  4. 做自己的主人,不委屈自己。
  5. 也尊重他人,不掌控他人。
  6. 幫助他人時,先自問:我是真的幫助人,還是為成就自己的價值感較多?我有幫助對方成長,不要依賴我嗎?

生命是持續發展、成長的過程。每個人都有權利隨時追求有陽光、有歡笑、有愛的日子。願你享有無所羈絆的翱翔和快樂!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~全文完

2024年11月10日

Icon

回上頁

分享文章

啟悅KEEP JOY 重啟心靈深處的喜悅

啟悅青少年與成人服務,由擁業界感統教母之稱的吳端文老師,以50年豐富經驗結合國外最新預防醫學的技術,精準為您規劃專屬且適切的課程,幫助您提升自我理解以及適應挑戰與環境的因應彈性與思維,進而提高生活品質與幸福感。

啟悅職能治療所

Icon

週二至周四 12:30~21:30
週五 11:30~20:30
週六 9:30~18:30

Icon

(02) 2369-5018

Icon

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37號11樓

Icon

info@keepjoy.com.tw

追蹤我們

預約諮詢

© 2024 KEEP JOY. ALL RIGHTS RESERVED